新闻网-凯发k8游戏

凯发k8游戏 高教视点
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20-07-23 13:51:46 点击次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从全球范围看,“互联网 ”和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正在引起经济结构及相关领域的调整和革命。在这个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强烈渴求将高等教育推到了舞台中央。本科教育因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对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本科教育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并认真应对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与加快适应高等教育的“变”与“不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冲击,在改变人类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过程的同时,也将通过改变知识的传播结构而催生新型的教育形态。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必将迎来全新的格局,既有“变”,也有“不变”。

高等教育之“变”。一是正在面临没有教材、没有课本的大学。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突飞猛进,海量知识指数化增长,理工农医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这些变化正在冲击大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来不及更新教材和课本。二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知识已经突破了时空界限、大学界限,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学生都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课程。美国联邦教育部2017 年推出的《重塑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认为,技术的普及使学生在生命周期中的任何地点获得正式或非正式学习机会变成可能,大学除继续关注传统的学术性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外,更需重视学生自主获取、更新知识的技能发展,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所或个人发展中的挑战。

高等教育之“不变”。在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高等教育的变化无处不在,但有形的大学是无形的大学仍然无法取代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基本的、基础的专业知识教育及其体系是无形的大学无法取代的,学业指导、耳提面命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无形的大学所无法取代的。二是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进行人格教育,成人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是无形的大学解决不了的。三是有形大学体现的大学精神,围墙内的大学文化所带来的文化熏陶、大学的气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大学无法提供的。所以,网络资源和新技术的发展,只是扩展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拓展了大学的人才培养渠道,改变了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但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职责和基本功能是无法改变的。

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整个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整个社会已经成为网络社会、信息社会。而建设网络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我们需要从这个角度来把握和适应高等教育的“变”与“不变”。

一是走出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教育。在过去的大学和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教育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体现在“五个一”上: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个嘴巴。而学生是“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我们对学生学得怎样没有有效的评判。因此需要实施“课堂革命”,让教师变成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推动课堂立体化起来,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结合起来,教与学互动起来,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所谓翻转课堂、启发式、讨论式、混合式教学改革,就是要让课堂上下、教室内外动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走出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授模式,让学生享受整个教育过程,享受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

二是走向创新型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标志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给人类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个社会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各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如何把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要推进专业现代化改造,打造专业“升级版”,并将专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有机地、深度地融合起来。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延伸,才能在大学期间奠定学生的创业基因,走向社会之后有效缩短创业适应期。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三是走向开放型教育。知识无国界,国际化、开放性是高等教育的内在特征,大学具有将所在城市与全球相连的特殊功能。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逐渐推动大学与大学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物理距离和空间隔阂的消亡。坚持与扩大对外开放是融入世界高等教育舞台,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规模、水平、效益的重要策略。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我国高等教育应树立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在全球教育治理当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打开大学之门,推动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跨国界,实现课程的共建共享共赢、学分的互通互换互补互认。要围绕人文素养的熏陶、科学精神的训练、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形成四个方面,重塑人才培养模式,使本科教育实现立体发展。

二、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正在深刻改造大学的教育功能

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正在深刻改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功能。

一是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高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二是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高校需要进一步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确保师生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是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这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观点,同时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本科教学转向强调本科教育,标志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高等教育体系来看,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一流大学普遍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当前,高校需要普遍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四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调整教育评价导向等。自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尤其是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办学思想转变、育人理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质量标准制定、技术方法创新、教与学范式改变、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引导全国高校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全国高校都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课堂教学革命为牵引,在各项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真正推动改革的深入实施,破除“五唯”顽疾,真正切实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引导广大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

五是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在2019—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专业布局要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紧密结合。

六是加强大学的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质量文化则更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质量的价值建设。2019年9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高校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

三、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审视本科教育、加强本科教育的重大机遇。正因为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正视本科人才培养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是教育教学理念需要转变。目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还没有形成。

二是高校质量意识、质量文化远未形成。尤其是地方高校,缺乏学科高峰、学科高原,特色发展薄弱,教师从数量到质量均不足,很多学校依靠扩大学生规模来保运行。

三是专业优化调整滞后,远远没有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态调整机制。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开始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专业升级没有起色,专业认证行动迟缓。

四是存在学校、教师、学生投入不足的问题。学校投入不足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投入不足表现在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回头率不高,学生投入不足表现在存在补考清考等现象。

五是教学评价重量轻质,“水课”多、“金课”少,真正的考核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往往太过于注重科研业绩的评价,从而忽视了教学任务的考核。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数量追求为向导,致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的问题。

六是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不够。教师参与人格教育、思政教育不够,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还有很大差距,教师思政也需要高度重视。

七是专业教育与就业的相关性匹配度不高,专业关停并转和升级改造做得不够到位。一些高校对社会需求把握不精准,专业改造和专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转到服务国家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衔接不够。

四、加快推进本科教育改革的途径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变化,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政府引导,但关键要看高校。从总体上看,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形成内生性的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是新时代高校深入落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要树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质量文化的理念,着力打造以人才培养为体,以教学科研为翼的“一体两翼”格局。要推进“四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要实行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制改革,实现“四个自主”,即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业生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打造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教育教学体系,帮助和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

二是突出需求导向,推进专业现代化改造。要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在专业存量建设上强化整合,改造传统老化专业,压缩长线冷门专业,归并相近碎片化专业,暂停甚至取消办学条件差、办学能力弱的专业,打造与时俱进的本科专业升级版,实现专业建设的新旧动能转换。在专业增量建设上突出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的专业。另外,还要强化专业认证和专业交叉融合,加快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着力推进“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三是以信息化为载体,打造“金课”,实现课堂革命。从全球来看,信息技术手段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趋势。高校应大力推动教育教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紧密融合,实现从教到学、到评价的革命性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本科教育质量的加快提升。要推动教学活动由教师单向教向师生双向互动转变,实现探讨式、互动式、启发式、翻转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推动教学评价由“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推动课堂由平面化、静态化向立体化、动态化转变,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由知识教育教授改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课程立起来、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四是要落实“四个回归”,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四个回归”落实到学校当中,就是要让学生回归教室、教师回归教学、学院回归人才培养、大学回归教育事业。在解决教师投入不足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考核体系、教学型教授的评审体系,教得好一样可以当教授。教师要潜心教学、热爱教学、投入教学,上课不仅要有教材,还要建课程网站,做到教案到位、网站到位、课程改革到位、学习教育到位等;不仅做学生的专业导师,还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既要有师才师技师艺,又要有师德师责师爱。在解决学生投入不足方面,要增加学业挑战度,强化教学过程考核,以毕业率、就业率、深造率、出国率“四率”检验人才培养效果。

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有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和方法选择,是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高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设计,让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都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训练,为他们埋下创新创业的基因和种子。关键是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管理、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激励约束,通过打造课程平台、众创平台、孵化平台等三大平台,以及课程体系、训练体系、孵化体系、“导师 ”体系、基金项目体系五大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推动本科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落脚点。高校应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进一步整合深化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之外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个环节,在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艺术、身心发展、社团活动、国外研修等方面协同用力,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提升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丰富校园体育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强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品质。

作者:胡金焱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相关新闻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1
2023-04-10
2023-04-10
网站地图